监管信息

告别“一省一费率”,农险再迈一大步!

2020-11-13 10:26:48 admin 79

11月10日,国内首个《稻谷、小麦、玉米成本保险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率表(2020版)》(以下简称《纯风险损失率表》)正式发布。

今后,我国将以地市为单元评估农业保险风险,挥别“一省一费率”的定价模式。

业内认为,通过编制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率表,可以更精准地描绘农业生产风险,使各地区农险定价更加科学合理。

但是,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,以更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。

“一省一费率”存在突出问题

据了解,目前,我国农险的费率定价模式,基本是一种作物在一个省区内执行一个费率(以下简称“一省一费率”)。

这种做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:

一是“一省一费率”缺乏科学性。

由于政策性业务的特点,各省区主要农险产品的费率厘定,不是以保险机构风险定价为主,而是财政部门、农牧部门、保险机构等农险市场各方协商确定,主观判断对费率厘定影响较大,产品定价的科学性不足。

二是“一省一费率”易产生逆选择现象。

农业风险在省内各区域分布是不均衡的,采取“一省一费率”的农险定价,不能客观反映各区域实际风险状况,表现为高风险区域的农户获得了高性价比保障,投保更加积极,低风险地区农户则因保障性价比偏低而选择不投保,产生投保逆选择。

三是“一省一费率”易诱发违规问题。

保险机构倾向于对不同风险区域的业务选择性承保。对高风险区域承保的业务,收取的保费无法覆盖实际风险,协议赔付、平均赔付等成为现实选择。在低风险区域,由于收取的保费超出了实际风险,保险机构往往承保时采取非正常手段竞争业务,理赔时扩大赔案损失调节赔付水平。

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、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庹国柱表示,风险要和保费匹配,风险大的区域应该有较高的保费,相应地,风险小的区域保费要低。我国省份区域范围大,内部地形、气象、土壤等条件差异显著,一省一费率显然和各地区的实际风险不匹配。

以地市为单元评估风险

“此次发布的《纯风险损失率表》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农业生产风险状况,将为保险机构产品开发和精算定价提供技术支持和行业标准,对于完善农业保险定价机制,促进农险业务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。”庹国柱认为。 

2019年10月,财政部、农业农村部、银保监会、林草局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,加强农业保险风险区划研究,构建农业生产风险地图,发布农业保险纯风险损失费率。

为完善农业保险条款和费率拟订机制,银保监会启动了农业保险风险区划3年行动。

首先,聚焦三大主粮作物,再渐次推进森林保险、生猪保险等重点品种,力争从2020年起到2022年底,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央财政补贴品种的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工作。

据此,《纯风险损失率表》率先发布。

据了解,《纯风险损失率表》以行业2007年以来全量农险业务数据为基础,形成了31个省(直辖市)338个地市的三大主粮成本保险纯风险损失率。

测算结果显示:

水稻纯风险损失率值在1.7%-6.1%之间,呈现由北向南降低的总体规律,中部地区的湖北等地区风险相对周边更高;

小麦纯风险损失率值在1.4%-7.5%之间,呈现由北向南高-低-高的总体规律,低风险地区分布于北京到腾冲联线两侧;

玉米纯风险损失率值在1.5%-9.9%之间,呈现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降低的总体规律。

由中国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组织行业力量组建的测算小组通过“一体两翼”工作方法开展创新研究。

“一体”即运用全国农险平台汇集约11.6亿条保险保单赔案信息为核心基础,结合已经掌握的行政区划空间矢量、耕地范围、植被长势等,运用保险+遥感的多源融合损失样本生成、空间平滑损失估计、信息扩散风险分析、智能约束区域划分等技术,以地市为单元评估全国农业保险风险。

“两翼”即以灾害模型法、产量统计法的评估成果为重要补充,对保险精算法的测算结果做出修正。

建立动态调整机制

《纯风险损失率表》发布后,是否能够适应各地的实际情况?

“这还需要实践来验证。”庹国柱表示,依据《纯风险损失率表》,如果一个地方的费率定得偏高,则要协调各方降低费率;如果费率定得偏低,则会一定程度上造成保险公司的亏损。所以还需要建立动态的调整机制,农户的利益要保证,也要考虑政府的补贴力度、保险公司的情况等。总之,各方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。

某保险公司农险部总经理认为,《纯风险损失率表》符合各地的实际风险情况,可以让公司更加精准地进行定价,也会减少投保逆选择风险。

但是,不同的年份各地的风险发生率变动较大,建议对其进行动态调整,更加有利于各地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。

中国精算师协会表示,将会建立科学的保险费率拟订和动态调整机制,不断完善测算方法,优化测算模型,更好地服务农业保险发展。

首页
协会动态
行业资讯
联系